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中国铜消费增长迅速,资源瓶颈凸显
bd官网手机登录入口 站 www.www.newcity4sale.com 时间:2007-01-01 09:52 来源:


  
      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铜材出口近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在建筑、汽车等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对铜材的消费也呈稳步上升态势,需求增速远远高于产量增速。2004年,我国铜材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国内铜材产量达502万吨。2006年1~9月,我国出口的铜材为42.6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长26.0%。

    中国的铜需求高速增长,在全球铜消费增长中居压倒性的主导地位,几乎占据了2000年以来全球所有需求增长部分。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中国铜消费的绝对量增加了约135万吨,累计增幅高达70%;中国铜消费占全球的份额,从2000年的12.7%,攀升至2004年的19.7%。自2002年以来,中国铜需求保持年均15%左右的高速增长,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铜需求进入饱和状态,而且铜消费基数大,增长出现停滞或徘徊都属正常现象。但近几年,中国和西方世界在铜需求方面出现如此明显的反差和严重的“此长彼消”,格外引人瞩目。除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动的铜消费跳跃式增长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的转移。 

    2005年,中国电解铜表观消费量368万吨,铜材表观消费量568万吨,但2005年中国自产铜仅76万吨,铜精矿和铜材的进口量分别达405.9万吨和119万吨。2005年,中国铜产品进口为162.1万吨,出口为26.3万吨。

    2006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再次提速,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了较高增长局面,但由于高价格对消费的抑制,国内铜的消费力度减弱。从最主要的耗铜指标来看,2006年前10个月累计,全国铜材产量457.6万吨,仅比2005年同期增长6.6%,增幅比上年回落了4%。预计全年铜材产量550万吨左右,增长6%左右,处于较低的历史水平。

    投资银行瑞银(UBS)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铜需求量依然强劲,2007年可能会强劲反弹,增速可能达到8%~10%。中国电力和建筑部门以及汽车工业的需求将依然是推动需求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因为虽然政府致力于减缓经济成长,但是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中国和智利贸易协议的实施使铜进口量预计将增长,而中国国内的铜矿业产量增速将快于预期。

    总体来看,2007年中国铜供应量将继续增加,消费增长水平回落,持续数年的价格上涨局面可能结束。多空因素并存和交替成为市场主导,将引发价格的较大幅度波动。

    发达国家铜消费萎缩

    自2000年以来,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无论是在铜需求的绝对水平,还是在占全球铜消费的比重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即便是在铜消费最旺盛的2004年,美国的铜消费量与2000年相比的绝对值也下降了约80万吨,降幅高达24.7%;占全球铜消费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1%降至2004年的14.5%左右。在此期间,欧盟15国铜需求也下降了22.9万吨,降幅为5.7%;日本下降约7万吨,降幅2.2%。

    上述主要传统铜消费大国占全球铜需求的份额,从2000年的56.6%降至2004年的45.3%,降幅达11%;而整个西方世界的铜消费总量,也从2000年的1266.9万吨,萎缩到2004年的1227.4万吨。

    铜材出口增长迅猛

    中国对铜资源的饥渴需求,并非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部分半成品或铜制品直接用于出口。中国铜材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部分铜产品供过于求。低档次的普通铜箔和铜板带产品的过剩,只能通过出口来加以消化。2004年,我国铜材出口量达到38.99万吨,同比猛增67.9%。从出口结构看,铜箔、铜管和铜板带的比例分别为47%、29%和13%。200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铜材22万吨,同比再度增长23.4%,全年出口量约45万吨。 

    与铜材出口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材进口速度却呈严重萎缩态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铜材加工行业大力发展,铜材加工能力尤其是高端铜材加工技术在不断提高,减少了对高档铜材的进口需求。实际上,中国的铜材进口90%以上采用来料和进料加工贸易形式,其制成品绝大部分以机电产品、铜制成品等终端产品的方式出口返销,其数量占其出口贸易方式的90%左右。

    尽管中国铜资源缺乏,但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铜加工材及其他制成品的出口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2~3年内,中国铜材加工新增产能将达到165万~200万吨,即使按照83%的产能计算,也远超过中国对铜材的实际需求。因此,中国铜加工材将继续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而这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对精铜、废铜等其他铜资源的供需矛盾。看来#p#分页标题#e#
0.311205s
Baidu
map